在春意盎然的3月,上海迎來了一場聚焦汽車行業未來的盛會——“第六屆軟件定義汽車論壇暨AUTOSAR中國日”。此次論壇由蓋世汽車精心籌備,于3月18日盛大啟幕,匯聚了全球500多位技術精英,他們來自主機廠、Tier1供應商及芯片企業,共同探討車載通信、高性能計算平臺以及AUTOSAR標準應用等前沿話題。
在這場技術盛宴中,一個引人注目的亮點是國產芯片廠商加特蘭的精彩亮相。作為毫米波雷達芯片領域的佼佼者,加特蘭是唯一受邀的國產代表。其軟件研發領軍人物鄭珉楠,一位擁有20年芯片行業經驗的老將,向與會者分享了加特蘭創新的AUTOSAR軟件協作平臺,該平臺直擊行業長期困擾的“串行開發”難題。
隨著汽車硬件性能逐漸逼近物理極限,軟件已成為車企展現差異化競爭力的關鍵所在。然而,傳統的開發模式卻面臨著協作效率低下的挑戰。芯片企業完成驗證后,Tier1與OEM才能介入適配,這種流程往往導致需求脫節、重復開發等問題。正如論壇所言,軟件定義汽車的本質是對生態協作能力的全新定義。
鄭珉楠形象地比喻道:“過去,芯片企業與車企的合作如同一場接力賽,但現在我們需要的是交響樂團的默契配合?!彼M一步指出,傳統開發流程中,芯片企業需準備兩套代碼用于驗證和交付,而車企只能在后期進行被動適配,這不僅延長了開發周期約30%,還使得后期需求變更的成本高昂。針對這一痛點,加特蘭推出的AUTOSAR軟件協作平臺通過統一接口標準和前置協作機制,實現了芯片企業與下游客戶的早期介入和高效協作。
該平臺以虛擬化驗證環境和自動化工具鏈為基礎,顯著縮短了開發周期30%;同時,采用分級權限管理與數據隔離機制,有效保障了客戶的知識產權。標準化接口降低了適配成本,資源復用率提升了60%;并支持客戶基于AUTOSAR標準進行定制需求擴展,加速了方案的落地實施。鄭珉楠舉例說,某車企通過該平臺在芯片流片前就完成了70%的軟件適配,極大地縮短了項目周期。
與會專家紛紛表示,在軟件定義汽車的時代,芯片企業與車企的關系正從傳統的“交付-采購”模式轉變為“共創共生”的新模式。這一趨勢在論壇中得到了充分印證,多家企業展示了協同開發工具,試圖打破傳統供應鏈的壁壘。然而,挑戰依然嚴峻。一位OEM軟件負責人坦言:“車企對芯片的定制需求越來越多,但如何平衡開放性和安全性仍是亟待解決的問題?!?/p>
對此,加特蘭表示愿與相關行業組織攜手合作,共同推動接口標準的進一步完善。目前,加特蘭的Alps、Andes、Kunlun等芯片平臺產品正在持續優化,并與全球30多家車企進行量產驗證。作為中國汽車芯片自主化進程的領軍者,加特蘭憑借卓越的車規級芯片研發能力,已躋身全球毫米波雷達供應商的前列。此次推出的協作平臺,不僅為行業提供了技術落地的典范,更展現了中國汽車供應鏈從“單點突破”向“生態共建”升級的深刻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