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蘋果公司在面對美國新出臺的關稅政策時,其未來的生產計劃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據彭博社知名記者馬克?古爾曼的分析,盡管關稅壓力增大,但蘋果并不打算在近期將iPhone的生產線轉移至美國本土,主要原因是高昂的生產成本。
古爾曼指出,蘋果更傾向于通過談判手段,要求其全球供應鏈合作伙伴提供更具競爭力的價格,以此來緩解關稅帶來的成本壓力。同時,蘋果還可能對其供應鏈進行進一步的優化,比如在全球范圍內分散組件供應商和產品組裝商,以靈活應對關稅挑戰,確保公司的利潤率不受影響。
古爾曼還提到了一種可能性,即蘋果可能會選擇提高產品的售價。歷史經驗表明,蘋果在面對匯率波動等外部因素時,曾多次調整產品價格。例如,2022年日元貶值時,日版iPhone的價格就有所上漲;同樣,在英國脫歐后,英版蘋果產品的價格也進行了上調。
回顧蘋果的生產歷史,可以發現其在美國本土的生產活動相當有限。僅在2013年,蘋果曾在美國得州奧斯丁通過偉創力的自動化生產線組裝了Mac Pro,并對此進行了營銷宣傳,強調其“美國組裝”的身份。然而,自2019年推出新款Mac Pro以來,蘋果已將該產品的生產線轉移至中國大陸,此后其主要產品均未在美國本土進行組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