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攜手楚雄彝族自治州博物館等機構的研究團隊,在國際權威期刊PeerJ上發表了一項引人注目的科研成果。該成果揭示了中棘龍科獸腳類恐龍的一個全新物種,被命名為金沙江元謀盜龍。
據悉,這一珍貴化石標本的發現要追溯到2006年,地點位于云南省元謀縣的姜驛地區,深埋于中侏羅世的地層之中。化石保存狀態良好,包含近乎完整的頭骨、下頜骨以及緊密相連的11節脊椎骨,其中頸椎占10節,背椎1節。這些關鍵化石特征為科研人員確立金沙江元謀盜龍這一新屬種提供了有力證據。
研究進一步揭示,金沙江元謀盜龍生活在中侏羅世,而以往已知的中棘龍科恐龍大多活躍于晚侏羅世。因此,它在中侏羅世異特龍類中,以其頭骨的完整性脫穎而出,成為該時期的代表性物種之一。通過系統發育分析,科研人員確認金沙江元謀盜龍為中棘龍科中最原始的成員,屬于體型龐大且性情兇猛的肉食性恐龍。
此次研究不僅限于金沙江元謀盜龍的發現,還對皮亞尼茲基龍科的系統演化地位進行了重新評估。研究結果顯示,皮亞尼茲基龍科并非原先認為的巨龍類成員,而是與鳥獸腳類有著密切關系的姐妹群。這一新發現為恐龍演化關系的理解提供了新的視角,極大地豐富了中侏羅世恐龍的化石記錄。
金沙江元謀盜龍的發現及其相關研究成果,不僅為獸腳類恐龍的多樣性研究增添了重要的一筆,更為深入探索恐龍的演化歷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一科學突破無疑將推動古生物學領域的研究向前邁進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