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場聚焦于具身智能智能化分級分類標準的研討會,在北京成功召開。此次會議由工業和信息化部人工智能標準化技術委員會(MIIT/TC1)主辦,吸引了來自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多所知名高校、以及多家人工智能領域領先企業的40余位專家學者和企業代表。
會上,多位行業內的權威人士發表了精彩演講。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的青年研究員汪汗青,深入探討了“虛實貫通”的通用具身智能技術開發體系;國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機器人創新中心的標準經理鄂磊,分享了人形機器人智能化分級的思路;廣州小鵬汽車科技有限公司的機器人產品總監施曉鑫,則介紹了人形機器人能力分層和發展現狀。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所的工程師白入文,也針對具身智能智能化分級分類思路進行了專業解讀。
在這些權威聲音中,心言集團作為泛心理情感陪伴領域的代表企業,其參會尤為引人注目。心言集團憑借多年來在用戶情緒識別、情緒疏導、情感陪伴方面的深厚積累,不僅成功打造了深受用戶喜愛的AI泛心理社區——測測App,更在近年來積極探索泛心理情感陪伴與具身智能的結合,致力于為用戶帶來全新的家庭型情感陪伴機器人。
心言集團的創始人兼CEO任永亮,在之前的公開演講中曾明確表示:“具身機器人是泛心理AI化的最佳答案?!彼J為,具身機器人能夠很好地解決泛心理行業存在的問題。具身智能體作為用戶能夠真實感受到的實體存在,具備人格、個性、記憶、表情、動作和儀式感,這些特點使其成為泛心理服務行業的理想選擇。泛心理服務需要為用戶帶來較高的儀式感,而具身智能體正是能夠提供這種儀式感的實體。
具身智能的主動交互性也是其優于傳統AI服務的重要特點。傳統的響應式AI服務本質上是被動式的,缺乏主體性和“靈魂”,需要用戶進行提問。然而,提問并非易事,無法有效提問往往會導致用戶體驗的缺失。而具身智能的主動交互性則能夠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為用戶帶來更加自然、流暢的交流體驗。
在泛心理行業中,逆情緒價值同樣重要。傳統的AI服務往往以“聊天輪數”作為考核指標,這種只做“舔狗”的行為對于用戶來說并非最有價值的。泛心理行業需要突破原有的模式和心理舒適區,走向具身模式。具身智能體能夠為用戶提供逆情緒價值,幫助用戶走出心理困境,實現自我成長。
工業和信息化部人工智能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已經初步形成了《2025年標準制定指南(征求意見稿)》,提出了基礎共性、關鍵基礎技術、產品服務、賦能應用、安全治理五大方向,并對每個方向的重點標準化工作進行了建議。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所將持續開展具身智能系統智能化分類分級的研究與標準化工作,推動具身智能技術在不同場景任務和產品形態中的廣泛應用。
心言集團也將繼續深耕AI泛心理與智能體的深度結合,致力于為用戶打造能夠提供情緒價值、情感陪伴、寓教于樂、主動交互的家庭伙伴。通過不斷的技術創新和用戶體驗優化,心言集團將為用戶帶來更加愉悅、美妙的互動體驗,為人們的生活增添更多色彩和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