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消息人士向媒體透露,美團旗下的小象超市正悄然重啟線下業務布局,此舉被視為美團在零售領域戰略調整的一大動向。據稱,小象超市的線下店型探索起初聚焦于與盒馬旗下社區店品牌“盒馬NB”相似的模式,而近期,更接近于“盒馬鮮生”的大店模式也被納入了考慮范圍。目前,該業務在美團內部仍處于高度保密狀態。
據了解,小象超市線下業務的籌備工作已緊鑼密鼓地展開,包括工程、運營等多個關鍵崗位的招聘已正式啟動。值得注意的是,負責“輸出全國連鎖門店運營標準操作流程(SOP)”的中臺管理崗位,正在尋找具有餐飲、便利店、快遞驛站等全國性連鎖業態總部工作經驗的人才。
面對這一消息,美團方面并未給予正面回應,但業內普遍認為,這標志著美團在時隔近八年后,再次向線下零售領域發起沖擊。
回溯歷史,美團對線下零售的探索始于“新零售”風起云涌的2016年。彼時,阿里巴巴推出了“盒馬鮮生”,引起了美團的高度關注。為了深入了解盒馬的商業模式和成本結構,美團多次派遣團隊前往上海考察,并在2017年7月推出了首家線下門店“掌魚生鮮”。一年后,“掌魚生鮮”升級為“小象生鮮”,在北京、無錫、常州等地開設了七家門店。
然而,小象生鮮的線下之路并未如預期般順利。2019年4月,由于高端生鮮產品難以形成規模化訂單,導致高昂成本難以攤薄,小象生鮮在無錫、常州的五家門店被迫關閉。這一挫折讓美團意識到,高端生鮮雖具吸引力,但并非剛需,難以支撐大規模的商業運營。
經歷此次挫敗后,美團調整了戰略方向,將重心轉向蔬果、肉蛋、糧油等剛需品類,并回歸線上,推出了“美團買菜”服務。該服務逐步從生鮮品類擴展到全品類,最終演變為今天的小象超市。
如今,隨著市場環境的變化和小象超市自身實力的增強,美團再次將目光投向線下。一位接近美團的人士表示,線上競爭日益激烈,且生鮮和快消品等主要品類的利潤空間有限,若僅依賴線上渠道,整體毛利將較為薄弱。因此,拓展線下業務成為小象超市尋求新增長點的重要途徑。
在外部環境方面,線下零售市場正處于新一輪洗牌期。傳統商超如沃爾瑪、家樂福等面臨挑戰,而山姆會員店等新興業態則展現出強勁的增長勢頭。這些變化促使零售商們重構商品力與供應鏈,回歸性價比,并明確自身定位。
從能力角度看,小象超市已構建起基于美團/小象APP的線上平臺和基于前置倉及配送體系的線下網絡,供應鏈體系也相當成熟。這些優勢為小象超市拓展線下業務提供了有力支撐。
然而,線下業務的拓展并非易事。美團缺乏線下運營的經驗和基因,能否找到合適的團隊并順利落地成為關鍵。大店模式的盈利難度也更大,需要更高的供應鏈議價能力和更強的成本控制能力。
盡管如此,小象超市仍決定邁出這一步。據稱,其線下業務將采取靈活多樣的店型策略,既包括對標盒馬NB的社區超市模式,也包括類似于盒馬鮮生的大店模式。這一策略旨在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并探索最適合小象超市的線下發展路徑。
值得注意的是,小象超市此次對標盒馬并非盲目跟風。在過去幾年中,盒馬經歷了多次自我調整和業態優化,最終實現了連續盈利。小象超市的高速增長也驗證了其商品與當前消費需求的契合度。因此,再度嘗試線下業務的小象超市有望取得不同于以往的結果。
與此同時,其他零售巨頭也在積極布局線下業務。京東旗下的七鮮超市宣布加速倉店建設,盒馬則重啟前置倉業務以覆蓋更多區域。這些舉措表明,線上線下融合已成為零售行業的發展趨勢。
對于小象超市而言,線下業務的拓展將是一次全新的挑戰和機遇。能否在這一領域站穩腳跟并取得成功,將考驗其戰略定位、運營能力和供應鏈優勢的綜合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