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市場近年來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繁榮,眾多家庭紛紛將目光投向了這一環保且富有科技感的出行方式。然而,隨著新能源汽車的普及,一系列與之相關的消費糾紛也逐漸浮出水面。近日,央視新聞曝光了多起新能源汽車領域的消費糾紛案例,引起了廣泛關注。
其中,一起典型的案例涉及某新能源汽車品牌。該品牌在銷售時承諾,車輛所具備的全功能預埋硬件將在購車后免費開通。然而,當車主方先生準備使用某些功能時,卻發現這些功能已被悄然轉變為付費特權。仔細查閱購車合同后,方先生發現合同中竟有“部分功能可能需另行開通”的條款,這讓他感覺自己被玩了一場文字游戲。
除了功能變更引發的糾紛外,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價格戰以及新舊款迭代問題也給車主們帶來了不少困擾。湖南高新律師事務所的律師指出,部分新能源車主在剛剛提車不久,就遭遇了車企推出新款車型的情況,這使得老車主感到被“背刺”。這種行為不僅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情權,還給他們帶來了經濟損失,這在以往是較為罕見的。
在智能駕駛方面,新能源汽車行業同樣存在夸大宣傳的問題。多名新能源車主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一些車企為了吸引消費者,不惜夸大智能駕駛功能的效果。然而,當車主們實際體驗這些功能時,卻發現與車企宣傳的效果存在顯著差距,這讓他們感到十分失望。
維修難題也是新能源車主們面臨的一大挑戰。上海車主鄭先生的新能源車電池續航突然下降了30%,盡管購車合同中明確注明電池健康度低于70%可免費更換,但車企的檢測報告卻稱電池為正常衰減,未達到更換標準。更讓鄭先生感到不滿的是,檢測設備竟然由車企提供,這讓他對檢測結果的公正性產生了質疑。
還有一些新能源車主在車輛出現問題時,甚至無法找到廠家進行維修。廣東新能源車主劉女士的某款車型就遭遇了這樣的困境。由于車企突然破產,她的車門電子鎖出現故障導致車輛無法啟動,而4S店的電話也已成空號。盡管官方App還能顯示車輛狀態,但維修預約按鈕卻已無法使用。劉女士無奈地表示,她現在只能寄希望于相關部門能夠介入解決這一問題。
針對新能源汽車市場存在的諸多問題,央視網指出,新能源汽車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不少“成長的煩惱”。為了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相關部門和企業需要積極作為,加大對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監管力度,不斷完善售后服務體系。只有這樣,才能讓新能源汽車市場更加健康、有序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