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日新月異的當下,城市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變革,亟需一股強大的推動力引領其前行。近日,“未來城市大獎2024”終評結果隆重揭曉,這一盛事以“信心與城市”為核心議題,自2024年7月31日啟動項目征集以來,吸引了全國50多個城市的積極參與,共收到超過160個申報項目。
經過嚴格的初篩與評審,依據“智慧、可持續、友好、在地”四大核心評價標準,96個項目脫穎而出進入初評階段,最終38個項目成功入圍年度大獎,其中21個項目榮獲12個年度單項大獎。這些獲獎項目來自北京、上海、深圳、成都等12個國內城市,展現了各地在科技創新與可持續發展方面的卓越成就。
北京與深圳的入圍項目數量最多,各自擁有10個項目,成都則以5個項目緊隨其后,無錫、上海等城市也各有亮點。在最終的獲獎名單中,深圳以6個項目獨占鰲頭,北京獲得5項大獎,上海和成都則各獲2項,其余城市各收獲1項榮譽。
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志強擔任本次大獎評審委員會主席,他表示,當前時代既充滿挑戰也孕育機遇,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興技術為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未來城市不僅是技術的堆砌,更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歷史與未來的和諧共生體。此次獲獎項目覆蓋了智慧城市、低碳可持續、數字消費等多個領域,不僅體現了中國城市的創新實踐,也為全球城市發展提供了寶貴經驗。
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陸銘指出,隨著經濟增長和生活方式的變化,人的需求正發生深刻轉變,城市發展需積極回應這些多元化需求,為不同年齡段的居民提供服務。同時,城市還需解決增長、發展、安居等多方面的問題,提供面向未來的解決方案。
(活動現場)
本次活動現場,多位專家學者圍繞未來城市的發展展開了深入探討。清華大學建筑學院研究員龍瀛認為,中國城市正處于關鍵時期,居民對空間品質的需求巨大,同時顛覆性技術正對城市產生深遠影響。未來城市空間的規劃需從“裝人邏輯”轉向“搶人邏輯”,吸引并留住人才。
未來城市大獎旨在發現和推廣在城市規劃、建設、運營等領域的杰出項目和模式,推動社會關注并激發公眾參與,鼓勵城市決策者采用創新技術和可持續方法。經過21位年度評審的專業打分排名以及AI技術支持,本次大獎共評選出5大單元12個單項獎項,涵蓋了解決方案、空間進化、未來消費等多個領域。
(活動現場)
在獲獎項目中,不乏亮點。如“城市智慧應用獎”獲獎項目LibCity-Market:數字城市AI模型超市和通州區智慧園林AI哨兵平臺,展示了人工智能在城市管理和服務中的顯著成效。空間進化單元中,蛇口社區無車日項目、上海naive理想國等獲獎項目,則體現了在城市公共空間設計與應用方面的卓越實踐。
(獲獎項目名單)
未來消費單元的商業場景創新獎和數字驅動消費獎(空缺)也備受關注。洛陽大河薈文旅商業綜合體、北京超極合生匯等項目通過科技與藝術的結合,營建了多元商業場景,激發了場景想象力。雖然數字驅動消費獎首次設立即出現空缺,但評審專家認為,這恰恰反映了當前市場在創新消費場景方面的挑戰與機遇。
(活動現場)
此次大獎不僅展示了中國城市發展的新方向和新可能,也為全球城市提供了寶貴的借鑒經驗。未來,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人們需求的日益多樣化,城市將繼續探索更加智慧、可持續、友好的發展路徑。